湿热体质怎么看

明确湿热体质的概念和特征:

湿热体质是一种过渡性体质,主要见于青壮年。到了老年,这种体质还可以转化为阴虚、阳虚、气虚和痰湿体质。

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住环境潮湿等原因导致外来水湿进入人体;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摄入过多油腻、甜食等食物,会导致脾无法正常“运化”水湿而导致“水湿内停”。外湿可能导致内湿,而内湿往往不影响外湿。

热:即体内出现热象。天气炎热、阳光暴晒会导致人体感受到外热,而摄入过多辛辣或热气食物会使体内滋生内热。此外,过度进补也可能导致热气滋生。同样,外热可能导致内热,而内热不会影响外热。

湿热:体内湿气过多可能转化为内热。湿气伴随的热,仅仅清热效果往往不明显,需要同时清热化湿。湿热之间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夏天,外部环境更容易产生湿热。所以,年轻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维护健康的身体十分重要。

明确湿热体质特征,进行自我排查:

不要以为只有中医知识丰富的老广或者稍微在广东呆上几年的外乡人才了解广东水土天气湿热的道理。民间常有不少能够对付湿热的土方子,比如凉茶和绿豆汤等。但是,你所遇到的问题一定就是“湿热”吗?因为小问题不足以前往医院就诊,所以一些老广们习惯根据固有常识或者天气变化判断自己或家人可能患上了“湿热”,于是全家人一起煮一锅苦苦的凉茶来解决。

事实上,专家解释,湿热天气并不意味着人体内一定湿热。全家人都喝的药膳最好口感温和,毕竟家人的体质可能各不相同。虽然一些专家不建议大众自行判断是否湿热体质,但若已经从中医了解自身体质的情况下,并了解一些湿热症状的表现,然后自己改善“湿热”也并非不可行。

湿:口干但不爱喝水,疲倦嗜睡,身体懒动且感觉沉重。舌苔往往比较厚。

热:口干爱喝水、喉咙痛、鼻子干、嘴巴干、小便黄,舌苔往往为黄色。

湿热夹杂:大便比较稀烂,次数较多。

专家表示,以上症状仅供参考,不能代替医学诊断,毕竟疾病存在许多非典型症状和未知因素。治疗湿热一般要根据湿重还是热重进行。对于湿重体质,以化湿为主,常用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中药;而热重体质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中药。症状缓解后可以适量调理并使用适量的凉茶、绿豆汤、冬瓜汤等。

湿热体质应如何调理?食疗可以起到一定疗效:

在湿热天气中,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又应如何调理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小方法,可以试试。

蔬菜:多食用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荆芥、藿香等,但这些菜品湿性较重,不宜食用过多,可以将其作为配菜一起食用,以清除湿气。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这些蔬菜可以作为主食品,有利于排湿。

茶:艾叶、佩兰等温性茶叶可除湿,竹叶、荷叶等凉性茶叶可清热,每天泡茶饮用,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热。

作料:生姜、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作用,可以在烹饪时适量添加,有助于温中祛湿。

粥:湿热季节适宜食用粥,可以使用茯苓、白术、小米、大米适量煮粥饮用,有益于健脾祛湿和养胃。

汤:冬瓜、赤小豆、排骨适量煲汤,可清热利湿。

对于小孩或长期脾胃虚弱的人,如果出现不想吃饭、浑身无力或饭后感觉胃涨、腹胀、腹泻等脾虚湿盛的症状,可以使用炒山药和炒鸡内金按照1:1的比例混合成粉末,每天服用一勺冲泡饮用,缓解症状。

少吃油腻及甜味食物,预防湿热:不宜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少摄入肥腻食品和甜味食品,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适量饮水,避免水湿积聚或湿气侵入。

除了饮食调理外,还应注意另外五点:

保持愉悦的心情:湿热体质的人的情绪常与阴虚体质相似。性情较急躁,喜欢外向活泼,常常容易烦躁易怒。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保持稳定的心态。

适量使用中药:根据临床辨证分型,湿热体质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对于湿重体质,常使用滑石、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中药;而对于热重体质,可选择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中药。

经络治疗:湿热体质的人可以定期进行拔罐和刮痧,改善小便发黄、烦躁不安等症状。当情绪烦躁不安导致失眠或全身肌肉酸痛,尤其是颈肩部肌肉疼痛时,拔罐和刮痧都会产生舒缓的效果。

改善湿热体质的最好方法是刮痧和拔罐,刮痧后再拔罐,这种感觉就像是卸下一个大包袱般的轻松。对于改善体质,甚至可以不用依赖药物。刮痧是改善湿热体质的一种良好方法。

健康生活习惯:湿热体质体内主要特征是清浊内蕴、阳气偏盛,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保持正常排便以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以预防皮肤问题,保持通风和舒适的居室环境。改正不良习惯,如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运动锻炼: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和阳气偏盛为主要特点,适合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类球类运动和武术等。这样可以消耗多余的热量,排除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效果。可以将力量训练与中长跑相结合进行锻炼。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