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基本步法

武式太极拳具有丰富完整且精细的原理,其内劲充足且以意行气。下面是对武式太极拳招式与动作要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了解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招式动作:

拳法身法

太极拳注重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通过整体运动,达到整体发力的目的。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非常注重习拳的质量,只有基础打得扎实,才能有良好的拳术水平。俗话说:“树从根脚起,水从源处流。”武禹襄从李呈芬《射经》中借鉴身法要点,总结出了八个身法要领: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至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等五个要点,成为了十三条。

提顶

头部提携全身,头顶之上的百会穴与下部的会阴穴应该在一条直线上,当走架打手时,头颈骨竖立,头顶像有一条线在提起,整个身体仿佛悬空,姿态自然,脊椎拉长,灵活自如,全身的关节连接得更紧密,动作更流畅。能提顶的人,头部可以自然竖直,目光可以自然正视。头直目正,头悬而身拔,左右转动,轻盈自如。头是阳气的交汇点,身体的精髓所在,再加上任督二脉汇聚于此,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重要之至。提顶有助于气血运行畅通,只有气血通畅,才会有“满身轻利”的感觉,才能集中注意力,专注致志,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敏捷无穷,变化无限。

吊裆

吊裆与提顶相对,头顶百会穴与裆部的会阴穴也应当在一条直线上,提顶可以带动全身,而裆部首先要配合,就像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也会随之上升。要求胯部松开,臀部自然顺滑,既不前倾也不后缩,裆部要松垂,腰部肌肉放松,就像悬挂一样。如此动作既轻盈又不飘忽,稳定又不沉重。整个身体发挥出弹性,发力时才能够整体协调。能够同时提顶和吊裆,才容易实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境界。

涵胸

胸部(胸口和肩膀两侧)要放松舒展,既不向前挺,也不向后曲,两肩微微向前合拢,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要松弛下沉,有助于气息下沉于丹田。郝月如先生说:“只有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果不能涵胸,气息会容易上涌,影响呼吸畅通,使人产生紧张的感觉,所以要学会涵胸。但是要注意涵胸并不是凹胸,习者应清楚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拔背

拔背就是让脊椎自然竖起(不要使肩背肌肉紧张向下沉),目的是改变人体后天形成的脊柱弯曲,让缺乏运动的部分有所动作。前提是要能够涵胸,同时要拔背,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力时脊柱才会产生像弓一样的弹力,才能发挥力量。

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伸展,不要“耸肩”即使肩膀向上,也不能使肩关节过度收紧,肩膀僵硬。肩膀松弛,手臂活动,力量才能到达指尖。与人接触时,接触点要沉,肩膀和肘关节要松弛,才能够控制对方,才能有力量,就像是棉里藏铁。同时,肩膀要松弛时,腋下也要保持空隙,要避免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这样才能让双臂有弹性,既不会被对方压扁,又能够将力量传递出去。

沉肘

沉肘意味着肘关节向下沉降,不要向上抬起。肘部下沉,臂部就会收缩,肩膀才能松弛;肘部舒展,臂部就会伸展,力量才能到达指尖;肘部部位要裹起,气息才能集中,身体姿势保持稳定;肘部转动时要撑起,撑起来才能力量均匀,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和沉肘的关系密切。如果肘部不松沉,肩膀肯定会抬起;如果肩膀不松,肘部也容易随之抬起。气血会受阻在肩膀和肘关节处,影响劲力在掌根和指尖之间的流通。肩膀和肘关节僵硬,不仅会使整个动作难以轻灵流畅,推手时也容易被对方制约。

松肩和沉肘的做法好,对于涵胸和拔背的顺利完成非常有益;松肩和沉肘做得不好,涵胸和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武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预备势 第一段

第一式 起势

⑴左脚开步 ⑵双手平托 ⑶屈膝按掌

第二式 左右揽扎衣

[左揽扎衣] ⑴提脚起手 ⑵移步接掌 ⑶弓步开掌 ⑷跟步合掌

[右揽扎衣] ⑸转身起手 ⑹移步接掌 ⑺弓步开掌 ⑻跟步合掌

第三式 左单鞭

⑴转身伴掌 ⑵迈步开掌 ⑶弓步推掌

第四式 提手上势 ⑴收脚提手

第五式 白鹤亮翅

⑴迈步交手 ⑵跟步分掌

第六式 左右搂膝拗步 [左搂膝拗步]

⑴转身下掌 ⑵撤步伸掌 ⑶屈膝捋掌 ⑷转身提掌 ⑸弓步搂推 [右搂膝拗步]

⑹提脚收掌 ⑺迈步提掌 ⑻弓步搂推

第七式 进步左搬拦捶

⑴转身翻掌 ⑵提脚握拳 ⑶迈步搬拳 ⑷提脚拦掌 ⑸弓步打捶

第八式 如封似闭

⑴收脚盖腕 ⑵跟步推掌

第九式 白鹤亮翅

⑴迈步交手 ⑵跟步分掌

第十式 抱虎推山

⑴转体落手 ⑵转身提按 ⑶弓步抱推 ⑷沉身按掌 ⑸跟步合掌

第十一式 左右野马分鬃 [右野马分鬃]

⑴扣脚转身 ⑵弓步分掌 [左野马分鬃]

⑶摆脚转身 ⑷弓步分掌

第十二式 手挥琵琶

⑴跟步收手 ⑵虚步合手

第十三式 对心掌

⑴收脚抱掌 ⑵迈步掤臂 ⑶弓步架推 ⑷沉身按掌 ⑸跟步合掌

第二段

第十四式 右单鞭

⑴转身伴掌 ⑵迈步开掌 ⑶弓步推掌

第十五式 右云手

⑴扣脚落掌 ⑵收脚合掌 ⑶开步云掌 ⑷弓步按掌 ⑸合步云掌 ⑹开步云掌

第十六式 玉女穿梭

⑴收脚合掌 ⑵迈步掤臂 ⑶弓步架推 ⑷跟步撑掌 ⑸扣脚落掌 ⑹迈步掤臂 ⑺弓步架推 ⑻跟步撑掌 ⑼撤步合臂 ⑽迈步掤臂 ⑾弓步架推 ⑿跟步撑掌

第十七式 高探马

⑴迈步落掌 ⑵弓步探掌

第十八式 左右分脚 [左分脚]

⑴转身分掌 ⑵提膝合手 ⑶分脚撑掌 [右分脚]

⑷落脚转身 ⑸提膝合手 ⑹分脚撑掌

第十九式 转身右蹬脚

⑴独立转体 ⑵蹬脚撑掌

第二十式 按势

⑴落脚摆掌 ⑵上步举掌 ⑶虚步按掌

第二十一式 青龙出水

⑴迈步提掌 ⑵弓步穿掌

第二十二式 闪通背

⑴后坐提掌 ⑵弓步掉掌 ⑶转体落掌 ⑷迈步提掌 ⑸弓步掉掌 ⑹跟步合掌

第二十三式 左单鞭

⑴转体带掌 ⑵弓步推掌

第三段

第二十四式 左云手

⑴扣脚落掌 ⑵收脚合掌 ⑶开步云掌 ⑷弓步按掌 ⑸合步云掌 ⑹开步云掌

第二十五式 左下势

⑴扣脚合手 ⑵下蹲按掌

第二十六式 左金鸡独立

⑴提膝翘掌 ⑵提膝托掌

第二十七式 右下势

⑴转体接掌 ⑵下蹲按掌

第二十八式 右金鸡独立

⑴提膝翘掌 ⑵提膝托掌

第二十九式 践步打捶

⑴跃步举拳 ⑵跪步打捶

第三十式 翻身二起脚

⑴起身出拳 ⑵转身换拳 ⑶上步穿掌 ⑷腾空飞脚

第三十一式 左右披身伏虎

⑴盖跳伸掌 ⑵弓步贯拳(左手) ⑶撤步伸掌 ⑷弓步贯拳(右手)

第三十二式 肘底捶

⑴穿掌分手 ⑵虚步藏拳 第四段

第三十三式 左右倒卷肱 [右侧倒卷肱]

⑴撤脚沉肘 ⑵转身提按 ⑶跟步推掌 [左侧倒卷肱]

⑷叉步合臂 ⑸转身提按 ⑹跟步推掌

第三十四式 青龙出水

⑴转体推掌 ⑵弓步穿掌

第三十五式 左拍脚

⑴弓步搭手 ⑵单脚拍脚

第三十六式 转身十字摆莲

⑴独立转体 ⑵十字拍脚

第三十七式 跳步指裆捶

⑴落脚落手 ⑵跃步摆掌 ⑶上步按掌 ⑷弓步打捶 ⑸跟步合掌

第三十八式 左下势

⑴转体带掌 ⑵屈蹲按掌 ⑶仆步穿掌

第三十九式 上步七星 ⑴踏脚击拳

第四十式 退步跨虎

⑴撤步穿掌 ⑵转身托掌 ⑶虚步掩肘

第四十一式 转身摆莲

⑴扣脚展臂 ⑵转身摆掌 ⑶上步穿掌 ⑷提膝转身 ⑸虚步摆掌 ⑹摆脚拍脚

第四十二式 弯弓射虎

⑴落脚落掌 ⑵转身拢掌 ⑶迈步提拳 ⑷弓步准备

第四十三式 上步右搬拦捶

⑴转体落掌 ⑵后坐下拢 ⑶提脚横肘 ⑷迈步搬拳 ⑸提脚拦掌 ⑹弓步打捶

第四十四式 如封似闭

⑴收脚收掌 ⑵跟步推掌

第四十五式 双撞捶

⑴撤步穿掌 ⑵弓步摆掌 ⑶后坐拢掌 ⑷跟步双撞

第四十六式 收势

⑴骑腿拿掌 ⑵收脚并步

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