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子女迁至国外居住的老人获得国外子女的经济和情感支持均明显减少。”这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超在最新研究中得出的结论。那么留守国内的父母呢?根据这份研究显示:移居国外的成年子女对留守国内的老年父母代际支持不足,赡养老人的意识逐渐淡漠。为老年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也逐渐减小,这种趋势不容忽视。
这项研究基于中国政法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共700多份样本的问卷研究得出。然而,李超表示:“关于移民因素对家庭代际支持影响的学术研究甚少,也没有明确结论。但国际迁移给新移民家庭老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成为海外华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我们都是空巢老人。”家中独子已经出国30多年的李伯告诉记者。现年80岁的李伯依然思维敏捷,头脑清醒,但他们已经无力再坐上长途飞机,折腾十几个小时前往美国看望移民多年的儿子。
近年来,国际迁移给新移民家庭老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已成为海外华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超的研究缘于此。
移民子女:不愿意赡养老人?
据2014年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移民人数急剧增长,截至2013年末,已经达到90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青年。
李超介绍,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与改革开放前移居国外的移民有明显差异。他说:“30多年过去了,这些新移民在国外安定下来,但父母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面临着艰难的养老抉择,是留在国内生活,还是随子女迁居国外?”
“对留守国内的老年父母来说,子女在异国他乡,他们不得不面临养老资源减少的巨大风险,面临养老、健康、孤独等问题;而对随迁老年父母而言,文化、宗教、语言和族裔背景的差异也将给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根据李超的研究结论:与子女一起迁居国外的老年父母获得国外子女的经济和情感支持均明显减少。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移居国外的子女对留在国内的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上。随着这些子女在国外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赡养老人的意识逐渐淡漠,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李超担忧地表示:“这种趋势不容忽视。”
随迁老人:
最难接受“经济独立”
李超的研究团队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发布的共700多份样本,建立了数据模型进行计算。“总体而言,随子女迁居国外对老年父母晚年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复杂。”李超进行分析。
他们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随迁老人对移民子女的情感支持程度比留守老人对国内子女的评价明显低。
不仅在情感上,移民子女对随迁老人的经济支持也在减少。据李超介绍:“在海外生活上,‘经济独立’是受访老人最不习惯的一点。而且,随着移民子女在国外居住时间越长,他们提供经济支持的可能性越小。”
在调查中,一些老人坦言:“漂洋过海来美国投靠子女,却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经济压力和家庭纠纷。”这些老人形容说,子女已经“既非中人又非洋人”,孙辈们已经是美国人。在他们看来:“儿女虽然离得近,幸福却很远。”
留守老人:
强烈需求情感慰藉
与随迁老人不同,留守老人与依然在国内的子女保持着传统的“互动模式”。他们获得更多子女的支持。“我们研究的样本中,被访老人往往拥有较高的学历、稳定的退休收入和良好的医疗保障,在国内可以维持相对体面、充裕的晚年生活,因此,他们不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但对日常照料和情感支持的需求强烈。”
李超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如果老人在国内还有子女,这些子女往往承担更多照料父母和提供情感支持的责任,相对于移居海外的子女,他们更多地承担起了照料父母和提供情感支持的任务。”
“移民海外的子女随着在国外居住时间的增长,承受的舆论和责任约束越来越少。他们不仅难以亲自照顾父母,也很难维持情感支持,经济支持也逐渐减少。”
李超也指出,研究还有不足之处:“样本中确实缺乏来自子女角度的调查,此外,受访老人大多数在退休前都在高校工作,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受访范围不够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