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功的要领

著名气功师刘贵珍认为,练习气功需要掌握以下要领。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密切相关,全身放松可以促进入静,而一旦入静,全身也将自然放松。所谓松指的是肌肉放松,必须保持放松的状态。在卧姿练习中,全身放松较容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后,还要轻微晃动几下,达到舒适的状态。站立和坐姿的练习中,肌肉需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但也需要最大限度地放松。除了肌肉松弛,意识的放松也很重要。首先要伴随全身肌肉的放松,使整个身体感到舒适和愉快,另外,专注于呼吸或丹田中的感受时,意识不能过于集中,要消除紧张感,实现精神意识的放松。静指的是相对安静,呼吸平稳无声,体验宁静自在,在意识方面,要通过专注排除杂念,实现入静。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当,能够快速获得良好效果,掌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中的“气”主要指的是真气(元气)。练气的初期,必须先从练习肺气(呼吸)开始。由于功法的不同,呼吸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不管采用哪种功法,都要求呼吸达到悠、匀、细、长、缓。熟练的练功者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甚至只有两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的训练必须从浅到深,从快到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达到完美的深长呼吸。刚开始练习时需要通过意念引导,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呼吸就会变得自然而有规律。所谓练意,一方面是指排除杂念,实现入静,另一方面是指意识专注于丹田,使整个身体产生更深层次的变化。初学气功的人很难快速排除杂念,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逐渐减少杂念,实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应该如何将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在开始锻炼呼吸时,同时也要保持意识专注于呼吸,帮助呼吸尽快得到训练。当呼吸变得深长、均匀时,再注意腹部随呼吸的起伏。当呼吸训练得非常熟练时,即使不专注于呼吸,也可以自然地将气息引导到丹田。这时,只需专注于丹田即可。通过这样的练习,练意和练气两者就能够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疗疾病和健身的效果。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减少疾病,而且每次练功后都会感到舒适和愉快。

(4)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功效和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逐渐显现出来的。虽然练功方法不是很复杂,但需要熟练掌握,并通过一定的时间练习才能够达到。以内养功为例,可以先掌握姿势和深呼吸的锻炼,在深呼吸熟练后,再加入停闭呼吸,然后再加入默念字句,最后加入舌抵上腭。只有这些动作都掌握得相对熟练之后,再加上意守丹田。通过逐步掌握,往往能够更顺利地进行练习。

(5)练功养生结合,密切结合。
所谓练功养生结合,就是在练功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的休养。只有练功而不注意合理休养,对克服疾病将是一种阻碍。因此,练功和养生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包括适当休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乐观的情绪、有节制的饮食和适度的体力活动等。在整个练功过程中,甚至是一生中,都应该注意这些内容,这往往是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的保证。每次练功都应该贯彻练功养生结合的要求。例如,在练习内养功或强壮功30分钟后,可以放弃停闭呼吸,停止意守丹田,只需全身放松,平躺在床上静养10~20分钟,然后再继续练习。通过练习和养生相结合,效果也会非常好。

(6)选择适宜的功法和时间。
目前各地广泛流传的功法有很多种。有些功法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效果不错。还有一些功法只适用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者只有少数人在使用,功效尚难确定。练功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因素,选择1~2种适合自己的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容易掌握,也容易获得效果。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由患者自己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并不断地进行锻炼。在锻炼过程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严重时可能会产生偏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急于求成,不按顺序逐步进行,过于用力地呼吸,一味追求深长缓慢,或者意识的专注度过大,或者盲目追求某些感觉。结果可能导致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甚至呼吸紊乱,头痛、头晕、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
偏差往往是逐渐形成的,开始时不太明显,纠正起来比较容易且花费时间较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因此,在练功初期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以免造成偏差。

 

全部分类